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鉴悟,雅有武略,公等所知,朕故委之台鼎。”(《旧唐书长孙无忌传》)
第9页 :
第二,主持修订律法。长孙无忌还做过一件大事,影响深远——主持修订律法,唐代建国之初,一切典章制度都沿袭隋朝,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啊,从武德七年开始,唐朝制定了自己的律令典章,但是还不完善,太宗即位后立即开始制定新的律令,《资治通鉴》记载说:“上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、法官更议定律令。”(卷一九二)这就是所谓“贞观律”,贞观律的制定长达十一年,比较完备。到了唐高宗即位之后,再次对法律进行修
正,并且增加了司法解释,形成了著名的《唐律疏议》。主持者不是别人,还是长孙无忌。千万不要小瞧这个事,《唐律疏议》是所谓“中华法系”的奠基石,历史影响十分深远,《宋刑统》《大明律》《大清律》那都是它的徒子徒孙,日本、朝鲜的法律也是模仿它的。人都说罗马帝国之所以名垂千古,不是因为它那个战无不胜的军团,而是因为它给世界留下了一部《罗马法》,他们有《罗马法》,我们有《唐律疏议》,这是长孙无忌对历史的贡献。
第三,时刻维护太宗利益。唐太宗一生以善于纳谏而著称,但是也有人总是顺着他,长孙无忌就算一个。他对唐太宗的态度跟别人就是不一样,别人对待太宗的忠,是对国家的忠,以国家利益为重。他对太宗的忠,是对太宗个人的忠,以维护太宗私人利益为重。太宗屡次让臣下给自己提意见,长孙无忌回答说:“陛下武功文德,臣等将顺之不暇,又何过之可言!”
您太圣明了,我们顺从还来不及,哪里说得出什么过失。
后来在伐辽东的战争中,长孙无忌再次体现出他对太宗个人利益的维护。当时战争的形势是这样的:太宗御驾亲征辽东,长孙无忌等随行。辽东早寒,中原军队冬天待不住,一定要在秋季结束之前战胜敌人。可是,敌人在辽东地区设立了许多山城,一座接一座地打,很浪费时间,当时有人提议干脆绕过这些据点,出奇兵直取敌人腹地,长孙无忌站出来反
对,他说:“天子亲征,异于诸将,不可乘危徼幸。”天子亲征,安全最重要,跟一般将领打仗不一样。所以他建议按部就班,逐步推进。结果这场战争成了一场窝囊仗,唐军没有输过任何一场战役,但就是把时间耗费完了,最后冬季来临,不得不撤离。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评价说:“太宗之定天下,多以出奇取胜,独辽东之役,欲以万全制敌,所以无功。”(《资治通鉴音注》)这是谁的过错?长孙无忌起码要担负部分责任,面临问题,他首先想到的是怎么维护太宗利益,国家利益被放在了第二位。
所以您千万不要以为唐太宗手下都是魏徵式的直臣,非也。太宗手下也有长孙无忌这样善于维护他利益,有时甚至拍他马屁的人,中国历史上的所谓明君其实都是用人高手,他们有个共同特点,就是善于用各色各样的人,善于让各种人为我所用,维护朝廷的平衡。只能用一种部下,只喜欢一种部下的领导不是好领导。
第四个原因;太宗交托未来。
图画凌烟阁把长孙无忌放到第一位,还有个原因就是借此烘托其地位,把太子交托给他。不管最后谁做太子,承乾也好,李泰也好,李治也好,那都是长孙无忌亲外甥。画像之后两个月,就发生了一件大事——皇子齐王祐在齐州谋反被镇压,太子承乾听说之后很不屑,齐王算什么,我离皇宫一墙之隔,以后你看我的。结果这话被人揭发。太宗勃然大怒,命令将承乾抓起来,命令长孙无忌等对其加以审讯。
那么此时形势对魏王李泰很有利了,承乾倒了,舍我其谁。不过这阵子他也有个担心,担心什么呢?朝臣中有人支持他,但也有人反对他,谁呢?长孙无忌。长孙无忌倾向立晋王李治。这时魏王做了一件糊涂事,他私下跑去恐吓晋王李治,他对李治说:“汝与元昌善,元昌今败,得无忧16乎?”(《资治通鉴》卷一九七)什么意思呢?元昌指的是汉王元昌,太宗的兄弟,他和太子承乾是一伙的,已经被抓起来了。魏王拿他吓唬李治,意思是小心办你个谋反大罪。这招实在是一个昏招,起不到任何作用。李治这个人历来胆小,听了魏王这个话真的被吓住了,在太宗面前侍立的时候面带忧色。太宗觉得不对劲,逼着他说出了实情,李治原原本本一说,太宗恍然大悟:李泰实在是个阴谋家,绝对不能立他,再加上事先审讯承乾时承乾也说了,自己的谋反纯粹是被魏王逼的,自己与魏王不共戴天。所以太宗说:“泰立,承乾、晋王皆不存;晋王立,泰共承乾可无恙也。”(《旧唐书濮王泰传》)承乾和魏王哪个也不能上台,承乾不是个东西,魏王上台则承乾和李治都活不了,只有立了晋王李治,承乾和魏王才可能都活下去。
第10页 :
所以,太宗最后的决定是立晋王李治为太子。
这事让人感慨万千啊。要知道,在争位斗争最激烈的时候,多少人都被卷进来了,而最与世无争的就是晋王李治,他完全是无欲无求,太宗最开始也没注意他。斗争到最后阶段都白热化了,立谁都不合适,扒拉扒拉一看,就这小子表现好,一点都不争权夺利,得,立他吧。这叫什么?这就叫“不争是争”,是争夺的最高境界,正如老子所说: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”(《道德经》)不争,可以让争夺双方都接受你;不争,可以体现高风亮节。最后,这个不争的晋王李治成了笑到最后的人。人生在世,难免竞争,但是竞争一定要急赤白脸吗?一定要气急败坏吗?李治给了咱们另一个答案。
立李治为太子的一幕颇为戏剧化。当时朝会结束,其余大臣都退出了,太宗留下了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李勣、褚遂良四个人,然后忽然难过地说:“我三子一弟,所为如是,我心诚无聊赖!”(《资治通鉴》卷一九七),什么叫“三子一弟”?三子指的是齐王祐、太子承乾、魏王泰,一弟指的是汉王元昌。这些家伙都叛乱谋反,我不想活了,于是竟然拔出佩刀要自刺,长孙无忌等立即冲上去抱住他,把佩刀夺下来了。这就是演戏,咱们知道皇帝和大臣议事,大臣离皇帝且有段距离呢,太宗要真想自杀早一刀捅进去了,这就等着你们上来夺刀呢。褚遂良把刀夺下来,顺手把刀交给了在一旁的晋王李治,看到没有,李治在场,说明什么?说明太宗名义上是和大家商议太子人选,实际上早已内定了。
长孙无忌跟太宗说,您究竟打算怎么样啊,您别吓唬我们啊。太宗说:“我欲立晋王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卷一九七)长孙无忌立即回答:“谨奉诏;有异议者,臣请斩之!”(《资治通鉴》卷一九七)
听到此话,太宗转过头来对李治说:“汝舅许汝矣,宜拜谢。”(《资治通鉴》卷一九七)你舅舅已经许诺你当太子了,还不拜谢。李治立即对长孙无忌行大礼。
这些重臣都在场,太宗特地向李治强调长孙无忌的重要性,强调你这个太子是你舅舅许诺的。为啥?还是那句话,人家是一家人,关键时刻其他重臣都赶不上长孙无忌的重要性。
可是太宗当天晚上又后悔了,他想立另一个儿子吴王恪。吴王恪不是长孙皇后亲生的,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。《旧唐书》说他“有文武才,太宗常称其类己。既名望素高,甚为物情所向”。吴王恪很有才干,太宗认为他像自己,喜欢他。舆论也倾向他。可是他那个血统让人难以接受,他是隋炀帝的外孙,所以长孙无忌第一个站出来反对,力劝唐太宗收回这个想法,还是坚持原来的人选——晋王李治。你看此时这个舅舅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。
太宗最终下定决心,召集在京所有六品以上官员,宣布废承乾、李泰,立李治为太子。从此长孙无忌就有了另一个使命——保护李治。
网恋心动指南 犹为青河照闲阳 四季雀歌(gl,纯百,年龄差) 暴君的绝世丑妾 淡极始知花更艳 漠漠轻乔栖君画 终难忘 秋夜雨寒 大明左道 致命弯道 错位gl (abo) 请问您哪位? 绿岸之门 继承百栋楼后我退圈收租 乱世红颜梦+番外(给力文) 千秋雪致万里船 饕餮在机甲时代(耽美未来文) 穿成偏执男主的白月光师姐 放开那个队长,让我来[电竞] 不朽狂神 嫂嫂,你怀的宝宝是我的
看书名就知道,我们的猪脚究竟要干什么!请耐心看下去,你不会失望的!京华市委书记的儿子荆天,16岁,仗着老子是京华市的一把手,在学校里是个问题学生,回到家却乖的不得了,这个两面少年,无意中从一枚祖传古戒中得到一种神奇的功法,从此之后,他的人生,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学习成绩陡然上升,少女少妇看到他就美眸放光,将市委大院里的RQ收了之后,他便将魔爪伸向了校园,伸向了整个京华市的各个部门,只要他见到的美女,就想方设法归于自己麾下,邪恶而轻松的猎美之旅,充满着令人拍案的奇妙遭遇,是艳遇还是刻意追求?敬请期待...
别被书名骗了,取名废,其实就是女强无CP,村姑背景系统逆袭流,也俗称慢穿泥石流,凶杀末世武侠仙侠魔法啥都有,还有,新书820不见不散。官方群满一千粉丝值进(五九零六五三四八三)后援群,满一万粉丝值进VIP群。PS本文无CP...
...
穿越成修真世界的一个废柴,那还修你妹的真?一道七彩霞光之后,杨真直接吊炸天了!他看过的功法,直接满品满级,学都学不完!他炼制的丹药,不但起死回生,还能青春永驻!他锻造的武器,上打神王大帝,下捅黄泉幽狱,每一件都让天地颤栗,让神魔退避!我杨真从不装逼,因为我真牛的一批!一群542062672(已满)二群...
八年前,雷霆古城一夜惊变,少城主秦命押入青云宗为仆,二十万民众赶进大青山为奴。八年后,淬灵入武,修罗觉醒,不屈少年逆天崛起。给我一柄刀,可破苍穹,给我一柄剑,可指霄汉。金麟岂是池中物,一遇风云便化龙。当修罗子不死王雷霆战尊古海蛮皇等等一个个封号落在秦命身上,这个一身傲骨的少年踏天而行,带领一众挚友红颜,傲战八...
为了救一个小女孩,刚刚毕业的萧奇博士,从美国穿越回了八年前的中国,回到了自己的高中时代。重生之后,萧奇紧接着要做的,就是要帮忙性格淡然又才华出众的父亲,至少从副科级小官连升七级,青云直上,坐到副省级高官的位置,才不枉费了父亲一辈子的正直和善良。对于前世辜负和错过的女孩子,萧奇也下了决心,一定要努力给予她们幸福,不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