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文库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要义二(第1页)

乙二、释义分三:丙一、约经题明性修二德。丙二、示经要并称叹法益。丙三、遵古德以自述缘起。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三页。丙一、约经题明性修二德。这里蕅益大师首先解释经题的含义。经题当中,先解释大佛顶。大佛顶就是《楞严经》整个修学的观念。你整个修学的观念、你的最高指导原则是什么?就是保持随缘不变跟不变随缘,在不变跟随缘当中,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。这就是大佛顶。这个大佛顶有什么好处呢?它会成就一个自利的功德跟化他的功德。我们看下一段“自行化他”。依此成自行因果,故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;即此为化他因果,故名诸菩萨万行首楞严。和前面所说的大佛顶是一个道理。一个修行者的明了的心,当他顺从这个道理去思惟、顺从这个道理去修行的时候,他可以成就一个自行的功德,就是“如来密因修证了义”。我们前面说的“销我亿劫颠倒想,不历僧只获法身”,来破除我们不必要的妄想。第二个,我们顺着这个道理去思惟,能够成就化他的功德,能够“诸菩萨万行首楞严”,能够强化我们的菩萨愿望,使令我们的愿望不退转——“五浊恶世誓先入,如一众生未成佛,终不于此取泥洹”。所以这个大佛顶的道理,对我们自利利他是很有帮助的。这是讲到它的修德。这个“修”包括成就自利的功德,也包括成就利他的功德。第三个,我们把这个性德的道理跟修德作一个总结,说是“性修不二”:因果妙修,全归性具;化他力用,宁隔体宗。“因果妙修”,就是修,修是一种造作。你要去造作,你要去思惟。这种自利利他的因果,这种修德,其实是从性德而来的。要是佛陀不跟你讲这个观念,你也不能够成就修证了义,你也不能够使令这个万行成就首楞严。所以它是由性德所引生的。但这个性德——“化他力用,宁隔体宗”。“因果妙修”是讲修德由性德而起,但是性德也没有离开修德。所以讲“化他力用,宁隔体宗”。总而言之,我们讲依止性德而生起修德,而修德还能够开显性德,说是“称性起修,全修在性”。我们刚开始是根据一个很粗略的观念来开展出自利利他;自利利他以后,我们对这个观念更清楚了;更清楚以后,我们就开展出一个更大的自利利他;这个自利利他又使令我们观念更清楚……所以理论帮助我们修学,而修学又让我们更加了解理论。所以到最后是性修不二,是这个意思。理论上讲是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,这个性德是这样子的。但实际在操作的时候——我们看《楞严经》的整个次第——实际在修德的时候,它刚开始偏重在“不变”,就是说你在变化当中,先把那个不变的清净本体找出来。它很强调这个。我们可以这样讲,《楞严经》差不多花三分之二以上的经文,在成就这个不变,发明随缘的部分少,它很强调自利的功德。所以虽然说它理论上是不变跟随缘,但是它成就的过程,还是有它的先后次第。这个是讲到经题。丙二、示经要并称叹法益【要义二图一我放评论区】这段讲分别真心跟妄心的相貌。我们看第二段。丙二,示经要并称叹法益。这个讲到经文的要义。这个地方有两段:第一个,先讲经文要义;第二个,再称叹这个法门的殊胜。蕅益大师讲《楞严经》的“正宗分”,其实有六大科。这个地方是分成五部分,只有五个部分,少的一个部分,就是“解释经题”。因为经题前面解释过了,所以就剩下五大科。好,我们一一地解释。第一段,“分别真妄”。二本明而金沙立辨。《楞严经》刚开始,佛陀花了三卷半来分别什么是真心、什么是妄心。佛陀对烦恼刚开始都没有加以说明,他只告诉你,反正你所有的烦恼都有一个根本,有的功德也有个根本,所以叫作两种根本。佛陀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在枝末上、在作用上作分别,他只告诉我们说:一切法因缘生。有两种因缘:一个是所谓的杂染的因缘——所谓的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,这种惑业苦的流转的因缘;另外一个因缘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产生无量功德庄严的因缘。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启动他的内心创造很多的功德;有些人会启动他的内心,造了很多的烦恼去招感很多的业,而成就生死轮回呢?佛陀说这是因为我们的根本错误造成的。这两种根本是:常住真心是清净的根本,而攀缘心是杂染的根本。所以两种根本,一个是常住真心,一个是攀缘心。这两种根本,讲了一个譬喻,就像“金沙立辨”。我们加以说明。我们今天看到一个金矿,知道它不完全是黄金,也不完全是泥沙,它是黄金跟沙的和合。但是它本来是黄金的——金矿刚开始是只有黄金,后来风吹雨打日晒,慢慢慢慢地泥沙就进来了,到最后黄金跟泥沙就混在一起。混在一起没关系,黄金的本质没有改变,我们只要加以陶冶,把沙去掉,黄金的本质迟早会显现出来。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,后面更精彩!意思是说,真心跟妄心,我们凡夫是永远混在一起的。那么我们现在修行人的问题在哪里?有时候我们安住在真心,生起戒、定、慧的功德;我们有时候安住在妄想,产生了很多的贪瞋痴。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分别,先把它分清楚,先搞清楚什么是主人、什么是贼。你还没有抓贼之前,先产生一个判断力。古德解释说,妄想跟真心的判断就是:妄想是离尘无体——离开了六尘的境界,它没有自体;而真心是离尘有体。我们加以说明。我现在生起一个想法,说:“诶,这个东西很好吃。”这是一个想。那你要知道这个“想”,到底我应该随顺它让它增长广大,还是这个想法我应该把它消灭——它是一个贼,我应该把它消灭?首先,你觉得“这个东西很好吃”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?你要找它的根源。它有没有根源?哦,是因为这个东西,你跟它接触,有了一个欢喜的感受而产生的;当你把这样的外境拿掉以后,这个心就消失了。这个是标准的攀缘心,因为它的根源是在外面,它的生起的根源是从外面来的,这个就是贼了,因为它会破坏你的功德。那这个想法你要赶快把它消灭,因为它对你是障碍的。“我一定要好好地拜佛。”这也是个想法。这想法是怎么来的?哦,因为拜佛能够消业障、增福慧。我们是从内心的道理的思惟而产生的,离开了六尘的境界,它本身有一个自体的,它自体是从内心生起的。妄想的根是从外来的,外境的刺激产生感受,感受引生妄想;真心的根是从你内心的道理经过如理思惟产生的。所以,你只要去找到它的根源,你就知道它到底是一个黄金应该保留;还是一个矿砂,应该赶快把它消灭。佛陀讲这个观念讲了三卷半,七处破妄、十番显见。总而言之,《楞严经》在破除虚妄、开显真实的时候,它很强调你一个人不要跟着感觉走,要跟着道理走。你不要老是做“我喜欢做的事”,那就完了!要做你应该做的事,你这整个行动要从理性的思惟产生。这段讲分别真心跟妄心的相貌。这是第一段,讲了三卷半。第二段“返妄归真”,这也讲了三卷半。前面是讲观念讲理论,返妄归真是讲修行的方法。我现在知道什么是妄想、什么是真心,那么我起妄想的时候怎么办?要怎么把它带回来、带到真心?它的整个回家的过程是怎样的?这个地方有两大段。第一个,二义决而华屋有门。这个我们叫作道前基础,修学三昧的基础。这个“二义”,就是佛陀在讲二十五圆通之前,讲到“二决定义”。就是说你现在要把妄想消灭,要把真心慢慢地开显出来,首先你要产生两种决定的理解:第一,你要省察你的因地发心:你为什么要修学?因为你的愿力会产生你内心的引导。所以首先要省察你是不是真实地发菩提心,这个是因地的发心。第二,省察烦恼的根本。你要对治烦恼,那烦恼在哪里呢?这个地方讲到六根门头,其实烦恼就隐藏在六根门头。我们这一念心要跟外境接触,要靠六个门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个门。这六个门你不可能关起来,所以你造恶业是六根,成就功德也是靠六根,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可以把六根的这些烦恼洗干净,洗干净了六根就放光。所以这个地方先讲“华屋有门”,“华屋”就是指涅盘,你要先找到你的门,进入这个房子的门就是六根,先把烦恼消掉,发起你的菩提心,个是道前基础。就是,你今天带了很多军队要去打仗,第一个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要打这个仗,你的目标在哪里。你为什么打这个仗呢?你是为了成就人天福报、为了成就二乘涅盘还是成就佛陀?你打仗的动机在哪里?第二个你要知道这个盗贼在哪里。你的军队很强,你找不到盗贼也无济于事。所以这个“二决定义”,就是讲到两种的修学基础。第二个讲正修三昧。正修三昧当中有两个重点:首先讲到正行。首楞严王三昧的正行,就是二十五圆通。圆通既陈,信方便之无非圣性。刚开始佛陀讲二十五圆通,是讲到二十五个法门都可以返妄归真,都可以把心带回家。二十五个法门是哪些呢?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就十八界了;还有七大: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根、识。其实这整个二十五圆通,就是你的身心世界,都可以把心带回家,每一个都是悟入大佛顶性的方便。圆根既选,知耳门之独利此方。佛陀讲完二十五圆通以后,佛陀说这二十五个法门也不能全部修,要找一个契机的“圆根”——这个根特别契我们娑婆世界的根机。于是找到了二十五圆通当中的耳根圆通,特别适合我们。二十五圆通——据古德的注解,有两个法门特别重要:第一个是〈耳根圆通章〉,第二个是〈念佛圆通章〉。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,后面更精彩!耳根为什么特别厉害?因为第一,我们的耳根,它的功能是全方位的。你看你的眼睛只看一百二十度,你后面看不到。但是耳朵,你听声音是三百六十度,后面有人叫你,你还是听得很清楚。所以它的功能特别广大。第二,它的功能特别的坚固。你看你用眼睛看一个东西,看一个佛像,看一个小时就很累;你听声音,听一天都不会觉得累。耳根你可以不断地去用它,它不会有疲惫的感觉。所以在整个二十五圆通当中,因为耳根功能广大,而且它的功能也特别坚固,所以用耳根。不过这个地方的耳根圆通,它要你听声音,进一步还要回光返照。比如说现在我们大家听声音——诶,你听到一些声音。我们习惯性听到声音以后就产生感受,然后就随这个声音去流转。我们一般是向外攀缘,因为有感受的刺激产生攀缘心。但这个时候情况不同了,它是反闻闻自性:你怎么会听到声音?你为什么能够听得到声音?那个能听的是谁?是谁在听声音?这个时候你开始向内去观察,就是那个心;然后再观进去,慢慢观进去;到最后——“啪”,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!它是找到那个闻性。我们这个佛性表现在眼睛叫见性,表现在耳朵叫闻性——见闻觉知都有它的本性。你从任何一个地方回家,都可以找到你的家。所以耳根圆通它的所缘境,就是你的清净的本性,是从听声音当中回光返照。〈念佛圆通章〉不是这样,它的所缘境是佛号,直接忆念佛号,直接感应道交,然后悟到本性。两者不一样。这两个我们到了经文的时候再详细说明。总而言之,它整个正行的观念,就是要你反闻闻自性。那么它的助行呢?再看第二个,助行。修首楞严王三昧有两个地方要注意的。第一个,就是四种清净明诲——明诲殷勤,戒乘俱急。这是三世诸佛很明确的教诲。我们这里讲到戒法的问题。佛陀的戒法有性戒跟遮戒。遮戒有时候是因时制宜,哪一尊佛到这个地方,他有时候有制,有时候没有制,因为环境不同、根机不同。但是杀盗淫妄四根本重戒,三世诸佛出世一定会制的。这四种明诲就是: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。这是三世诸佛很明确的教诲,一定要遵守的。所以修首楞严王三昧,你要守四根本重戒。这是第一个助行。第二个,道场安立,显密互资。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要有一个道场,有一个清净的环境,要结界,而且要持咒。为什么要持咒呢?要防止鬼神障。因为我们无量劫来,有的冤亲债主刚好到鬼神界去了,这个时候你要持咒保护自己,因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。所以整个首楞严王三昧有两个助行,第一个是持戒清净,第二个是你要诵咒来保护自己。这到经文都会说明,它的正行助行。而这两个修习之前的前方便,就是:第一个,了解你的目标在哪里、你为什么要修行?第二个,你今天所对治的是什么?是六根门头的习气。这就是整个《楞严经》讲了三卷半,所谓的返妄归真的方法。这个讲到修行。第三段讲到“修学位次”。修行当然有它的过程。无渐次而立渐次,能历之正助圆彰。在修行当中有一个能历的心,就是能念的心。我们这一念心,从它不变的体性来看是没有渐次的。真如的清净法身没有所谓的前后、好坏的渐次,从本质上是没有渐次。但是从它的数量来说、从它随缘的作用来说,而安立了渐次。这意思就是说,我们要把心带回家,而每一个人对家的感觉是相同也不同,是不同也相同。这句话怎么说呢?你看初一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,光明是一样,但是这两个数量不一样,有大小的差别。所以说,你今天把心带回家,虽然大家的所缘境都是清净的本性,都是家,但是它的数量还是有差别,所以在没有渐次当中而勉强安立渐次。这个时候你就是“正助圆彰”,正行就是正念真如,助行是持戒诵咒。那么你所历的阶位呢?即位次而非位次,所历之转依如幻。你所建立的过程也是一样。“即位次”,它数量的确是有位次,但是它本质没有位次,所以“转依如幻”。这个转依就是转我们的妄想、转我们的攀缘心而依止常住真心。你每一个修学,都要让你的妄想慢慢减少,知道这是妄想,然后慢慢让它减少,所谓“心常觉照,不随妄转”,转烦恼而依止真如。关于“修学位次”,我们今天要注意一个观念,就是“转”字。《楞严经》在经文当中没有讲到一个“断除烦恼”,没有这句话!这是本经跟其他经典不同的地方。它认为烦恼就是真如,你不要断它,你不随它转。就是说,你知道它是烦恼,你不要跟着它转,它自己就变化了。你看着它,它自己就变化了,你不要把它消灭掉;你只要觉悟,保持觉悟就好了。所以它的重点在“心常觉照”。古人说:主人翁啊,你要醒一醒啊!就是这个道理。,!怎么判定你的修学有没有进步?从《楞严经》的观念,就是你那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:诶,你发觉你妄想减少很多,你发觉你的想法都是从内心的道理生起的,很少从外境给你刺激产生的。你出家十年的时候,你很容易受外境的影响;出家二十年以后,外境对你的影响越来越少了,你就进步了。《楞严经》讲到五十五个阶位,都在判定你的修学进步情况——你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,你老是用“我喜欢做什么”,那就完了,你还是活在感觉当中,你这个人首楞严王三昧根本没有在修。你在整个修学观念当中,要经常告诉自己:我应该做什么,我一定要做什么。这种观念越来越多、越来越强,就是你这个人在走向成功,你今天能够慢慢地转妄想而成为真心。所以《楞严经》它很多枝末的东西都不讲,就是讲那个根本:生死的痛苦、烦恼的障碍,是有根本的,就是妄想——你喜欢跟着感觉走;所有的诸佛菩萨的功德也有一个根本,就是跟着道理走,跟着“不变随缘、随缘不变”这个真理而走,跟着大佛顶性而走。这里讲了很多,我们只是大概地说一下。这是“修学位次”。分别真妄、返妄归真、修学位次,讲到这个地方,其实首楞严王三昧全部讲完了,《楞严经》的修学讲完了。蕅益大师说后面这两段是多余的。为什么叫“多余”呢?后面两段当然有它的功能,就是防止我们堕入邪恶,叫“破邪显正”。因为我们今天的内心累积很多很多的妄想,你现在要把妄想逼出来的时候,妄想会产生一个反弹的作用,所以我们要注意。第一个,七趣差别:精研七趣,只因迷此大佛顶理而妄受轮回,谁达空华无别体。我们今天从妄想回到真心的时候,会有两种邪恶的情况:第一个,产生邪恶的行为;第二个,产生邪恶的思想。邪恶的行为就是破戒。虽然前面讲到四种清净明诲,但是佛陀还是讲到七趣的差别——把六道轮回的六道当中再加一个仙道。就是你绝对不要造恶业,你看每一个业都有它相应的果报。佛陀先讲到因缘果报的差别,最后把它会归到——其实每一个众生都是依止大佛顶性,都是没有差别的;差别只是因为有些人迷了大佛顶性跟着感觉走,有些人悟了大佛顶性跟着道理走。好像空跟华,虚空中本来没有华,但是有些人就是因为自己的感觉捏造华出来。本来没有六道轮回,那怎么有六道轮回呢?因为你跟着感觉走,因为产生感受而产生虚妄的想法,这个想法就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,然后你就去造业。就这样子。(接上段)那么,为什么有轮回呢?本来没有的——本来无一物嘛,那是你自己动念头的,一动就有了。当我们找到真心,当我们回光返照清净本性的时候,你发觉其实本来都没有。“梦里明明有六趣”,你做梦的时候,你看很多人怎么怎么的;“醒后空空无大千”,你醒过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,只是一念的妄想变现出来,所以讲“空华无别体”。当然这个地方你不要产生太多的华,就是这个业力的问题,佛陀告诉我们持戒的重要。第二个,五阴魔境。详辨五魔,本求悟此大佛顶理而中途成惑,那知妄想作根原。前面是告诉我们不要破戒,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不要破见——思想。你今天在回光返照你的本性的时候,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幻境,你不要被它所迷惑。它有五十种阴魔。你要小心,你要小心!这个都是妄想作根原,都是你的妄想变现出来。你妄想,你一逼它的时候,它会产生反作用力。当然这到经文部分会详细说明。所以说,整个首楞严王三昧讲完以后,佛陀又讲了业果的重要性,要我们持戒;又讲到魔境的差别,要我们保持正见,以戒、教二门来保护首楞严王三昧。这是整个《楞严经》的结构。我们看“称叹法益”。那么这个法门有什么好处呢?先看“法门殊胜”。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,成佛作祖之秘要,无上圆顿之旨归,三根普被之方便,超权小之殊胜法门,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。这一段蕅益大师以教、理、行——教经、理经、行经,来赞叹首楞严王三昧。首先,从教法说,它是一代时教之精髓。佛陀一代时教,不离戒定慧三种教法,但这三种教法完全具足的,很少很少。有些偏重戒,有些偏重定,有些偏重慧。蕅益大师说,其实《首楞严王经》是整个大乘戒定慧的总合,而且它的戒定慧是相辅相成的。蕅益大师说,没有出世的妙戒,决无出世的定慧。你没有好好持戒,你绝对不可能成就定慧。但是没有出世的定慧,并失出世的妙戒。一个人没有智慧,你的戒也不会持得很清净。因为你破见以后,被天魔外道所诱惑,你迟早还是破戒。所以这个戒教二门、戒定慧三学,在本经当中是互含互摄的,相互帮助的。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大乘的戒定慧的相互的关系讲得很清楚,是整个一代时教的精华。,!第二个,从理上说,“成佛作祖之秘要,无上圆顿之旨归”。这个讲道理,道理就是我们的心法。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心地法门。你看我们同样在拜佛,我们这一念心同样在忆念佛陀,但是功德不一样,因为你内心当中的“道”不一样。有些人的道很圆满,有些人的道是有偏差的,所以你得到的功德也有所偏差。禅宗讲心中最重要的道就是两个方向:无住生心,生心无住;真空妙有,妙有真空。那么本经当中,就是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。其实这个道都一样,你要能够在因缘当中保持不变;在不变当中又随顺因缘去积功累德;积功累德当中,又能够保持不变。忏公师父讲一句话说:“依体起用,用还照体。”这个就是你无上的心法。整个成佛作祖,整个无上圆顿止观的无上心法,都在本经当中,就是你的心地法门——“云何应住、云何降伏其心。”这个讲到“理”。第三,“行”——“三根普被之方便,超权小之殊胜法门。”本经不但是道理讲得清楚,它修行法门讲得非常详细,告诉你应该要怎么样去修学。首先你要有基础,盖房子你先打地基。第一个你的菩提心是不是发起;第二个你说你要去修行,你知不知道你今天要对治谁。“诶,我修行我就不吃饭。”问题不是吃不吃饭,这跟色身没有关系。你要知道这个贼在哪里啊!所以它整个修学,从道前基础、二决定义到怎么样修正行、怎么修助行,包括在修行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魔境出现、要怎么办,以及这个回家的路有很多东西会诱惑你,你应该怎么对治,都讲得很清楚。古人讲开悟的《楞严》,成佛的《法华》。《楞严经》看完,你大概不太需要亲近善知识了。从你现在的妄想的状态,要怎么样回家,佛陀讲得清清楚楚。你回家的过程当中会遇到什么事情,你应该怎么办,讲得非常详细。这是法门的完整性。总而言之,是“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”。古德说,《楞严经》是末法时代的照妖镜。《楞严经》一看完,你自己修行绰绰有余。你看别人修行,一看就知道这个人修行对不对了。一个人修行有偏差,你看《楞严经》你就知道:哦,这个人修行专门不吃饭的——《楞严经》里面有讲他为什么不吃饭,讲得很清楚;这个人修行他不睡觉的——你一看《楞严经》就知道他怎么样怎么样。什么是邪、什么是正,《楞严经》这个镜子一照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没有一个跑得掉。它是摧毁天魔外道的实相正印。这是讲到首楞严王法门的广大、圆满、殊胜之处。那么我们受持这个法门有什么好处呢?一念示人,灭业障如翻大地;依教行道,成菩提如观掌果。我们今天能够依止这样的法门来正念真如,消业障是怎么个消法?如翻大地!我们的业障,古人说就像草,你去除草吧,把这个草除完了,三个月以后再除一次。为什么?它春风吹又生。斩草不除根,春风吹又生。《楞严经》不是的,《楞严经》是“如翻大地”,这个业障是从根本拔起。即便你不能马上断烦恼,但是烦恼对你的影响降到最低,因为它的根被你拔掉了,起码你可以做到不随妄转。我没有办法对治你,但是你影响不了我的,关键在这个地方。所以它整个拔业障是如翻大地,它不是说拿割草机去除草,它是把整个土翻起来,用挖土机整个挖起来。这个是讲破恶。那么生善呢?“依教行道,成菩提如观掌果。”这个是很殊胜的,如观掌中庵摩罗果。丙三、遵古德以自述缘起【要义二图二,在评论区】我们看第三段:遵古德以自述缘起。前面是讲到本经的经文,这个地方讲到蕅益大师为什么要注解《楞严经》。有三段:第一个,遵古赞德。智者大师,闻名遥礼,不惮其劳。般剌尊者,剖膊远传,不辞其苦。这段先讲到本经流传到中国的因缘。首先讲到天台智者大师。智者大师安立了一心三观——空假中三观。这个时候有一个印度的法师来到中国,说:大师啊,您安立一心三观,跟《楞严经》的法门很像,《楞严经》也是表现不变随缘、随缘不变——空观就是不变,假观就是随缘,您这个思考跟《楞严经》的思考是一样的。智者大师听了以后,非常的欢喜。那是隋朝时候,《楞严经》还没有传到中国,所以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建了一个拜经台,拜了十八年。他往生之前,《楞严经》还是没有传过来,但他为我们中国的佛教结下一个殊胜的因缘,他替我们忏悔业障拜了十八年。这个是本经流通到中国一个比较远的因缘。比较近的因缘,是般剌密谛尊者“剖膊远传,不辞其苦”。前面是讲隋朝,这里讲唐朝。到了唐朝的时候,《楞严经》在印度当初列入国宝,国王不准外传。那个时候,有一个般剌密谛尊者,他发心把这个法门流传到中国,用刀子把自己的手臂割开来,把《楞严经》放在手臂里,然后再把它缝起来,等到疤痕好了以后就到了中国;到了中国以后再把它割开,取出经文并翻译出来。所以这个《楞严经》的流传是很辛苦的,有种种的艰辛,包括智者大师的向西礼拜,包括般剌密谛尊者的剖膊远传。这是赞叹他们两位大师为流传《楞严经》所做的贡献。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,后面更精彩!第二个,自述因缘。蕅益大师讲到自己着作的因缘,先看“先述缘起”。智旭生逢像季,获遘雄诠。自非大士神功,曷繇染指?蕅益大师说,他自己三生有幸,在末法时代(像季就是像法的末年),能够得到(获遘就是得到)这么一个“雄诠”——一个圆满的无上心法。而我自己不是法身大士,我怎么敢去全盘了解其中的义理呢?这个是蕅益大师的谦词。再看下文:特以文圆义妙,旨远趣深,注疏虽多,宗极未立。但是现在的情况是:这部经的文义非常圆妙,它的含义很深远,简单地讲,“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”这个道理是很深很深的,当我们运用到布施、运用到持戒、运用到忍辱的时候,它有很多很多的内涵。而现在的注疏虽然很多,但是整个修学的宗旨,都没有明确地确定下来。也就是说注解虽多,但是有所缺憾。所以蕅益大师的心情感到:悲了义之尚隐,痛迷津之孰告。这么一个殊胜的法门,它圆满的观念却没有被开显,里面很多很多的问题没有真正地让我们得知。所以蕅益大师觉得他心中的确有话要说。这是讲他自己做这个注解的心路历程。他怎么做呢?不辞固陋,聊殚隙明。遍采众长,折衷一理,研精竭思,再述玄文。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,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。蕅益大师说我自己个人修行是不圆满、是固陋的(谦词),但是呢,“聊”(就是依靠),“殚”(就是尽心尽力),依着我一分的心力,来发明“隙明”——就是墙壁孔中的那种光明。我希望能够把这个光明带给大家。那我怎么做呢?“遍采众长,折衷一理。”把诸位大师的优点都摘录起来。《楞严经》明末四大师都有注解,紫柏大师、憨山大师、莲池大师、蕅益大师都有注解。蕅益大师等于是把前面的三大师的观念都糅合在一起,然后再经过自己的研精竭思,自己的深入思惟,而做出了《楞严经》的玄义跟《楞严文句》。他做完这一部注解以后,披露自己的心态说,我“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,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”——站在人的角度,我不敢跟大家争对错,创造对立,各有各的心得。但在法上呢,我好好地把我的观念发挥出来。这是他的一个心态。第三个,总结:愿我同仁,虚心着眼,必有知其同异浅深、违顺得失者矣。只要大家能够好好地用心去研究这部经,你一定可以得到它的殊胜的受用。我们这一次的注解,《楞严经》的讲课,观念上以蕅益大师为主,明末三大师作辅。在消文方面我们会参考三位大师:第一个是通理大师的《楞严经指掌疏》,第二个是圆瑛法师的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》,第三个是海仁老法师的注解。在消文方面是这样参考的。甲三、结劝好,我们最后作一个总结。【要义二图三,在评论区】《楞严经》的整个观念就是返妄归真。返妄归真当然你要先了解什么是真妄。首先我们看左边这个叫作生灭心。我们的生灭心是从八识产生的。八识叫作异熟、思量、了境。异熟就是它创造了业力;这业力当中产生一个思量,产生一个自我的观念;然后再去了别外境。我们看下面,这个由上而下的箭头叫作受用果报,过去跟现在。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业,现在产生很多的果报。福报大的人产生安乐的果报,福报差的人产生痛苦的果报。总而言之,我们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受——感受。这个感受跟第六意识接触的时候,我们又产生一个想法,又会去创造未来,这个想法又造业。所以我们整个生灭心不离开八识。《楞严经》其实在破这个八识。什么叫“八识”?“八识”讲起来只有两个字:一个是“受”,由第八识主导。你过去是什么业,它就现出什么果报,给你什么感受。你感到很快乐,你不要太高兴,那只是一时的感受,生灭心。你感到很痛苦,你也不要沮丧,那个是第八识的一时的感受而已。一个是“想”,由第六识主导。我们今天如果跟着感受而走,就产生很多颠倒想。然后就这样子:过去的业创造今生的果报;这个果报受用以后又创造一个业;这个业又创造一个果报,又让我们产生感受;这个感受又产生一个错误的思想。由此产生生死的轮回。我们怎么办?我们看右边这个:正念真如,逆流照性。首先你第一个就是不要跟着感觉走,不要跟着妄想走。逆流照性,逆这个生死流,而照了你清净的本性,然后慢慢地从第六意识,回到第七、回到第八,最后“啪”回到真如本性,找到你的清净本然的家。然后在这个家当中,以不生灭心,提起你的佛号。这个佛号、这个正念的力量,魔王不能干扰你,烦恼不能干扰你,那个佛号的力量就特别的坚固,禅净双修。所以我们说以禅观——《楞严经》的三昧破除烦恼障,以念佛来构成感应道交,就是这个道理。以心力来感应佛力。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整个《楞严经》的观念。当然这个要讲两年,我们今天只是带大家走一趟。今天很多观念你们听不懂,很正常。你要听得懂,那你后面就不要听了嘛。对不对?我们今天只是挑出它的纲目,我们下一次开始会细细地带大家把整个《楞严经》走一次。听完两年以后你再来看这个《要义》,你就很清楚了。好,那么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。回向。:()净界法师【首楞严王三昧】要义

不能死的路人甲炮灰  怎么到我重生就被病娇识破  百年后我依旧是团宠  弃妻似锦  盗天仙途  心淼归来:纳川的宠妻日常  系统情深:尤少,傅小姐又气跑了  深山密窟  随身空间之傻女傍上了国家爸爸  剑开虚空  恃楚而娇:秋先生的心尖宠  修仙:我真没想当舔狗!  一人之下:我自红尘逍遥  盗神戒传承者楚风闯都市  万古最强神帝  我在群星有座城  独占病因  重生当天断绝关系,我变身万亿富翁  直男生涯惨遭滑铁卢  结婚送盆小绿草  

热门小说推荐
潜龙

潜龙

6远本是一个普通的学生,但有一天,他忽然成了龙,从此之后,他就开始牛逼起来本书已经上架,求订阅求评论求互动求推荐票求金钻求收藏!给我几分钟,让我们一起见证一个高中生的传奇!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潜龙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...

夜天子

夜天子

他世袭罔替,却非王侯他出身世家,却非高门。作为六扇门中的一个牢头儿,他本想老老实实把祖上传下来的这只铁饭碗一代代传承下去,却不想被一个神棍忽悠出了那一方小天地,这一去,便是一个太岁横空出世。他自诩义薄云天,为人四海,是个可以托妻献子的好朋友,可他所到之处,却是家有佳妇贵女者统统藏之深闺不敢示人他自称秉性纯良,与...

蜀山魔门正宗

蜀山魔门正宗

蜀山有玄门正宗,一家独大。主角修炼的是魔门正宗。群号紫云宫22117110。...

完美世界

完美世界

一粒尘可填海,一根草斩尽日月星辰,弹指间天翻地覆。群雄并起,万族林立,诸圣争霸,乱天动地。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!一个少年从大荒中走出,一切从这里开始...

慕少,你老婆又重生了

慕少,你老婆又重生了

她死不瞑目,在江边守了三天三夜,来收尸的却不是她丈夫看着男人轻吻自己肿胀腐烂的尸体,她心中撼动不已,暗下许诺如果能重生,一定嫁给他!后来,她真的重生了,却成了他妹妹(⊙o⊙)慕容承说你再敢死给我看,我不介意变个态,和尸体洞房。她欲哭无泪,我滴哥!你早就变态了好么?!轻松搞笑,重口甜爽,可放心阅读...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